2017/9/25
1
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改性研究进展
石恺,李妍洵

(汉高粘合剂有限公司,广东 汕头 515065)

[摘 要]阐述了外乳化法和内乳化法两种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,对自乳化法中各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比较。介绍了丙烯酸树脂、有机硅、环氧树脂等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方法和原理,对水性聚氨酯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展望。
[关键词]水性聚氨酯;改性;研究进展
[中图分类号]TQ [文献标识码]A [文章编号]1007-1865(2015)07-0111-03


聚氨酯胶黏剂不仅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,其柔韧性、耐冲击 性、耐化学药品性、耐磨性、屈挠性和耐低温性能也特别优异 [1,2] 。 然而,随着“环保绿色化”日益深入人心,各国相继出台各项法 律法规要求化学产品必须向着无毒、无害化,环境友好的方向发 展。传统的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含有机溶剂及其它有毒的助剂, 其生产环境差、对生产人员的身体危害性大,远远不能适用现代 的生产和使用要求了。如表 1 所示 [3] ,尽管无溶剂型聚氨酯胶黏 剂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,然而其 TDI 单体的残留有可能在使用过 程中转变为致癌物甲苯二胺,且在生产应用方面成本过高,不利 于推广和应用。水性聚氨酯胶黏剂,因其在安全、储存及运输、 使用以及成本等方面都具有的优势,越来越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, 在近年来发展迅速,但其性能与传统溶剂型相比仍存在以下差距 [4,5] :

(1)固含量: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固含量一般在 25 %~40 %, 很少能达到 45 %,干燥和运输费用高,而提高固含量往往会导致 体系黏度过大,造成乳化分散困难,乳液稳定性降低; 

(2)润湿性:水性聚氨酯胶黏剂中含有大量的水,水的表面张 力约为普通溶剂的 3 倍,因此对低能表面润湿能力差; 

(3)干燥固化速度:水性聚氨酯胶黏剂以水为分散介质,而水 的比热和蒸发潜热高,所以水的挥发、干燥慢,因此胶黏剂的固 化时间久,增加能耗,降低生产效率; 

(4)初黏性:未改性的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初粘性差,对施工 影响较大;

 (5)耐水、耐热性能:大多数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是线型热塑性 聚氨酯,胶膜没有交联,分子量较低,再加上分子链中含有亲水 基团,因此其耐水性能、耐热性能相对较差;

 (6)贮存稳定性:随着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固含量、交联度增 大,其贮存稳定性逐渐变差。 由于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以上缺点,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 以提高其综合性能。本文主要概述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几种重要 的复合改性方法。

不同类别胶黏剂的安全、环保隐患


1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 

聚氨酯一般是由多羟基化合物与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加聚而 成,本身难溶或分散在水中,而其原料多异氰酸酯又能与水反应, 因此聚氨酯不能直接在水介质中制备,其聚合反应需在乳化条件 下进行。工业上生产水性聚氨酯的方法有外乳化法和内乳化法。 外乳化法指在乳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把聚氨酯预聚物或溶液加入水 中进行高速搅拌分散获得聚氨酯(PU)水分散液或乳液 [6] 。但此方 法已经不再使用,因其缺陷很多:乳液的粒径分布很宽且粒径很 大(>100 nm),外观呈现乳白色而非淡蓝色,贮存稳定性差。不 参与反应的乳化剂对乳液成膜性不好,且涂膜的耐水性和粘接性 也会变差;而要得到稳定的水性聚氨酯(WPU)则需要添加很多乳 化剂,这又会降低胶膜的性能。


内乳化法又称自乳化法,指在合成聚氨酯时,无需乳化剂, 把亲水基团(例如羧基、磺酸基)引入到聚氨酯预聚体的分子链中, 进行中和,中和后可直接加水进行分散制成稳定性较好的水性聚 氨酯乳液的方法。自乳化法包括预聚体法、丙酮法、酮亚胺-酮连 氮法、熔融分散法和端基保护法方法 [7,8] 。目前工业生产中主要使 用的是丙酮法与预聚体法,其它方法较少用到,其优缺点如表 2 所示。

2 水性聚氨酯改性 

大部分水性聚氨酯是线型热塑性聚氨酯,分子量低,胶膜没 有交联,相对传统溶剂型聚氨酯其耐水耐热性、机械性能差。为 提高水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,如耐溶剂性、耐化学腐蚀性和胶膜 机械性能等,需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改性,其中通过 复合改性在水性聚氨酯中引进丙烯酸树脂、环氧树脂、有机硅树 脂等材料不仅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胶黏剂的性能,也能降低生产 成本,因此,当前复合改性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。

2.1 物理共混改性 

通过物理机械搅拌在剪切力作用下将水性聚氨酯和其他功能 乳液混合均匀,制备出来的产品一般能够兼具两者优点,但仅靠 物理混合,各组分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合作用,相容性较差,乳液 不稳定,成膜后容易出现相分离而降低涂膜的性能。李芝华 [9] 等对比了聚丙烯酸酯与聚氨酯共混、以水性聚氨酯为种子乳液进行 丙烯酸种子乳液聚合以及水性聚氨酯与丙烯酸接枝共聚 3 种方法 分别得到丙烯酸改性水性聚氨酯。结果发现,共混改性的丙烯酸 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性能、胶膜的表面状态、粒子与粒子的结合情 况相对其他方法效果不理想,PU 和 PA 两者相容性差。

各种自乳化法的制备方法及优缺点对比




2.2 化学改性方法 

化学改性将不同种类高分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起来,交联密度 得到提高,胶膜的耐水耐热性、机械性能均得到改善,贮存稳定。 但制备工艺较复杂。共聚改性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丙烯酸树脂、 硅树脂、环氧树脂、有机氟、聚乙烯醇、EVA 和天然产物等,以 前三种材料共聚进行改性研究最为活跃。 

2.2.1 丙烯酸改性 

丙烯酸类树脂具有优良硬度、保色性、光稳定性以及低成本 等优点,能够克服纯水性聚氨酯在自增稠性、硬度、稳定性等方 面存在的缺陷,也克服了纯丙烯酸类树脂冷脆热粘性、耐化学品 性和耐磨性的欠缺,将两种不同树脂结合能够在性能上得到了优 势互补,此种水性聚氨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最深入、最广泛的“第 三代水性聚氨酯”(PUA)。其中,共聚交联(图 1)、核壳聚合(图 2)和互穿网络(IPN)改性是主要的改性方法。 

刘瑾 [10] 等以甲苯二异氰酸酯、聚醚二元醇、二羟甲基丙酸为 主要原料通过逐步加成聚合合成水性聚氨酯(WPU)乳液。采用丙 烯酸酯与水性聚氨酯乳液共聚制备聚氨酯-丙烯酸酯的复合乳液 (PUA),发现在 PU 链上成功地引入丙烯酸酯,经改性后的 WPU 耐水剂性明显提高,尤其是经 BA 改性后的吸水率由 36.7 %降为 4.31 %,在耐溶剂方面也有明显的改善,交联状态如图 1 所示。

丙烯酸树脂与聚氨酯交联状态示意图

两种核/ 壳型 PUA  示意图


王步华 [11] 等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(IPDI)、聚醚二元醇 (N210)、甲基丙烯酸甲酯(MMA)等为原料,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 制备了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(PUA)乳液。发现在 R=1.3,DMPA 添 加量为 PU 质量的 6 %,TMP 和 MMA 的添加量分别为 PUA 质量 的 1 %和 30 %,中和度为 90 %~100 %时,制备的乳液,平均粒 径 71.89 nm,黏度为 66.13 mPa·s,具有较好的稳定性。漆膜附着 力 1 级,硬度 H,吸水率 13.84 %,具有较好的耐醇性。王贵友 [12] 等通过示差扫描量热计、扫描电镜与广角 X-光衍射仪研究了由碳 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(PU)与丙烯酸 酯类树脂(VER)形成的同步互穿网络(SIN)的结构、形态与力学性 能,发现网络间的化学键对影响极大。网络间没有化学键连接的 PU/VER SINs 是一个热力学不相容体系,存在显著的相分离形态, 后者同时与两个网络的形成速率与工程因素有关;对于网络间有 化学键连接的 PU/VER SINs,两个网络间存在一定的相容性与互 穿程度,故较显著地提高 SIN 的力学性能。


2.2.2 有机硅改性

 有机硅是指分子主链中含有重复的 Si-O 键的一类化合物,包 括硅油、硅烷偶联剂、硅橡胶等。其独特地化学结构决定了其表 面能较低,赋予胶膜优异的耐水性、耐溶剂性、耐辐射性、耐高 低温性等性能。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主要有两种方法:(1)利用 偶联剂对水性聚氨酯进行交联改性,提高其耐水耐热等性能;(2) 将含有活泼氢的长链聚有机硅氧烷接枝到聚氨酯大分子链中进行 改性,提高其综合性能 [13,14] 。

有机硅与聚氨酯反应示意图



王文娟 [15] 等以聚碳酸酯二醇、聚醚二醇、异氟尔酮二异氰酸 酯、二羟甲基丙酸、三乙胺、1,6-己二醇、三羟甲基丙烷、羟乙基 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(SHG)为原料,制备了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 (WPU-Si)。发现随着 SHG 添加量的增加,WPU-Si 膜的吸水率先 急剧降低,后趋于平缓;水接触角先急剧增大,后趋于平缓;拉 伸强度越来越大,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;硬度先增后减,在 SHG 质量分数为 4 %时达到最大 2 H;膜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。综合考 虑,SHG 的质量分数选择 4 %。詹彪 [16] 等以羟基硅油(PDMS)、二 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(MDI)、聚醚多元醇为主要原料,合成了有机 硅改性的水性聚氨酯(WPU)材料。结果表明,随着 PDMS 加入量 增加,乳液粒径增大,粘度升高,胶膜吸水率降低,力学性能和 热稳定性提高。当 PDMS 质量分数为 11.8 %时,制备的有机硅改 性聚氨酯材料性能较佳,其吸水率下降至 5.6 %,拉伸强度达到14.74 Mpa,断裂伸长率为 462 %,胶膜初始分解温度提高了 36 ℃。 然而有机硅氧烷成本较高,附着力和强度较差,限制了其推广和 应用 [17,18] 。


2.2.3 环氧树脂改性 

环氧树脂一般为多羟基化合物,其强度高、黏接能力出色以 及热稳定性好,可以与水性聚氨酯反应生成网状结构,能有效地 提高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黏接能力,并使胶膜的力学性能、耐水 性、耐热性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。

张婷婷 [19] 等制备了复合薄膜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,初 步研究了两种外加型交联剂环氧树脂 6360、三聚氰胺-甲醛树脂对 胶黏剂性能的影响。红外谱图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中水性聚氨酯和交联剂发生了交联反 应。外加交联剂可增加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交联度和黏度,从而 有效提高胶黏剂的 T 型剥离强度和耐溶剂性能.环氧树脂较佳加 入量在 5 %左右而三聚氰胺-甲醛树脂约为 10 %。由双组分水性聚 氨酯胶黏剂黏合的PET/PE薄膜在较高温度下适当处理一段时间, 黏合效果更佳。邓朝霞 [20] 等采用聚醚二元醇(N220)、二羟甲基丙 酸(DMPA)、甲苯二异氰酸酯(TDI-80)、1,4-丁二醇(BDO)和环氧树 脂合成了环氧聚氨酯乳液,发现随着 R 总值、BDO、E-20 和 DMPA 的增大,环氧聚氨酯涂膜的硬度和拉伸强度增强,断裂伸长率降 低;随聚醚二元醇分子量的增加,环氧聚氨酯涂膜的拉伸强度和 硬度降低,伸长率提高。当 BDO 为 6.4 %、DMPA 为 6 %、E-20 为 8 %以及 R 总取 1.2~1.3 时,所制备的涂膜硬度最高。

2.2.4 其他材料改性

 除上述几种材料外,氟树脂材料由于表面张力特别低,优异 的耐化学品、耐寒耐热性、耐腐蚀性、耐污染性和耐磨耗性等, 也被用于改性当中。其他材料如天然高分子 [21] 、纳米颗粒 [22] 也有 相关报告。


3 总结与展望 

当前,生产水性聚氨酯的工艺条件比较复杂,尽管通过丙烯 酸树脂、环氧树脂、有机硅氧烷等材料能够解决水性聚氨酯本身 低固含量、干燥固化时间长、耐水耐溶剂、耐光耐热等问题,其 胶膜的 T 剥离强度也得到大大改善,然而,与溶剂型聚氨酯相比 仍然存在一定差距。当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几种常规体系的改 性和应用当中,而对其相应理论研究不足。这是今后科研工作者 需要努力的方向。同时,制备高固含量、高稳定性并具有简易施 工和高性能的水性聚氨酯也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。


参考文献

[1]Karl-L ludwig Noble.Waterborne polyuret hanes[J].Progress in Organic
Coatings,1997,32:131-136.
[2]陈建福,李晓,张卫英,等.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改性研究[J].化工科
技,2009,17(1):56-59.

[3]赵世亮.我国环保型胶黏剂的应用技术进展[J].印刷技术,2010,(24):
23-26.
[4]Mohammad M R,Han-Do K.Effect of polyisocyanate hardener on adhesive
force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adhesive[J].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
Science,2007,104:3663-3669.
[5]孔丽芬,林华玉,梁晖,等.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合成进展[J].化学与
粘合,2007,29(6):423-427.
[6]周善康,林健青,许一婷.水性聚氨酯研究(二)[J].粘接,2001,22(2):
23-26.
[7]Cheng X L,Chen Z X,Shi T S,et al.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
cote-shell LIPN-fluorine containing polyacrylate latex[J].Colloids and Surface
A,2007,292(2/3):119-124.
[8]Li Z,Zhang X Y,Dai J B.New route to 3-methacryloxypropyltrime-
thoxysilane-base organic–inorganic hybrid film[J].Colloid and Polymer
Science,2012,290:457-464.
[9]李芝华,邬花元,任冬燕,等.丙烯酸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表
征[J].涂料工业,2004,07:17-20+62.
[10]刘瑾,李真,宁吕华,等.丙烯酸酯类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
研究[J].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7,15(3):91-94.
[12]王步华,陈姚,于欣伟,等.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
[J].电镀与涂饰,2014,(6):225-229.
[12]王贵友,胡春圃.聚氨酯/丙烯酸酯类树脂互穿网络的结构形态与力学
性能研究—网络间化学键的影响[J].高分子学报,1999,(1):24-30.
[13]Bondeson D,Mathew A,et al.Optimization of the isolation of
nanocrystals from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by acid hydrolysis[J].Cellulose,
2006,13(2):171-180.
[14]杜郢,代飞,高山,等.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[J].精
细石油化工,2009,26(1):49-53.
[15]王文娟,胡静,孙道兴,等.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性能的研究[J].有
机硅材料,2014,(3):167-171.
[16]詹彪,谭宝华,李青山,等.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
研究[J].聚氨酯工业,2013,28(1):37-40.
[17]冯圣玉.有机硅高分子及其应用[M].北京:化学工业出版社,2004.
[18]窦建芝,陈煜.有机硅/聚氨酯共聚物的制备研究与应用[J].化工新型
材料,2008,36(3):21-23.
[19]张婷婷,潘亚文,杨娟,等.复合薄膜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
制备和性能[J].化工进展,2007,26(10):1452-1455,1469.
[20]邓朝霞.水性环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[J].绝缘材料,2013,
(2):38-41,44.
[21]张美洁,李树材.淀粉改性可生物降解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[J].塑料
科技,2002(5):59-63.
[22]李莉,黎兵,纪学顺,等.纳米 ATO 改性水性聚氨酯涂料研究[J].中
国涂料,2008,23(9):28-31.
(本文文献格式:石恺,李妍洵.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改性研究进展
[J].广东化工,2015,42(7):111-113)


相关内容
  • 此次涂料展,佛山翁开尔携多家海外供应商共同参展,为来宾讲解产品性能,答疑解惑。
  • 白墨烫画和传统热转印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消费者在选择时,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考虑,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保养要求等因素。
  • 水性数字喷绘技术,通过精密的数字信号调控喷墨装置,直接将环保型水性墨水精准喷射至多样化的基底材料表面,创造出定制化图案。此技术中,聚氨酯树脂作为墨水配方的关键添加剂,凭借其卓越的物理化学特性,在水性墨水的创新研发中占据核心地位。
  • 翁开尔公司精心打造了一款白墨烫画热转印树脂,该产品具备多项显著特点,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。首先,其展现出良好的易过滤性和流畅性,确保使用过程中顺畅无阻,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操作的稳定性。
产品相关
【翁开尔】为您找到【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改性研究进展】相关的水性聚氨酯整体方案、品牌、型号、规格参数、产品图片、应用案例、技术资料。如需【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改性研究进展】相关的水性聚氨酯解决方案样品,请联系我们。